【风险提示】美容变“毁容”?当心这些医美陷阱!

发布时间:2021-10-14   来源:荣成市

一个女生可能会为几十元的视频会员犹豫不决,却能在脸蛋上“挥金如土”。

近年来,打着提拉紧致、清洁焕肤等噱头的家用美容仪俘获了不少女性的心,但这些宣传着“60s拥有女神肌”“5分钟打造水光肌”的美容仪真的那么神奇吗?

产品价格从几十到几万

近日,有媒体走进北京丰台区一家化妆品连锁店铺,这里有两款美容仪在售卖。

“这款美容仪面部、身体都可使用,功能是提拉紧致、促进淋巴循环。”工作人员就一款标价1990元的黎珐美容仪介绍道。

相比线下,线上产品更为丰富,价格差距也较大。在电商平台,美容仪价格几十元至上万元不等,其中进口美容仪价格相对较贵。

如,一款德国SKINOVA超声波家用美容仪价格38,000元,美杜莎家用美容仪19,800元,宙斯二代美容仪12,388元。“价格上万的美容仪功能上会更多一些。”上述工作人员称。

不过从产品销量看,0元~1000元的低价区间是购买的主力价格区间。

在淘宝上,一款券后价39.9元的电动小气泡美容仪目前销量最高,月销量达七万加;有主播带货的美容仪器销量也较靠前。

资本为何纷纷盯上这块“肉”

随着雅萌、黎珐、松下、初普等国际美容仪品牌相继进入中国,近年来国内美容仪市场迎来快速增长期。

数据显示,2020年1月~11月,天猫平台家用电子美容仪交易额超50亿元,同比增长50%。仅11月单月交易金额就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71.3%。

家用美容仪销售井喷式增长背后,系疫情下原本去美容院消费的用户被迫留在家里,家用美容仪顺势成为替代品。

淘数据显示,电子美容仪在2020年1月~3月的销售额同比增幅分别为174%、198%、111%。除2019年11月和12月外,全面超越2019年其他月份的销售额。

智研咨询预计,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2026年将突破200亿元。

市场潜力巨大,再加上家用美容仪毛利率高,资本也开始盯上这块“肥肉”。近月,飞莫、inFace、AMIRO等品牌所属公司接连宣布获得投资,背后的资本方包括IDG资本、顺为资本、小米集团、腾讯投资等。

小心美容仪变“毁容仪”

家用美容仪赛道越来越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产品侵权、无证经营等问题也频频发生。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美容仪相关的投诉目前有600余条,其中不乏对雅萌、初普等大牌美容仪的投诉。如,有消费者反映,在电商上购买的雅萌ace射频美容仪使用五次左右脸部出现严重红血丝。

2020年8月,深圳市消委会针对10款家用美容仪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6款样品镍释放量测试结果不符合欧盟REACH法规要求,存致敏风险;2款电离子型样品存低温烫伤和灼伤皮肤真皮层的风险。

虽然市场监管总局此后回复称,家用美容仪不是饰品,不是国家标准GB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的规制范畴,但暴露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广东省产品伤害监测系统显示,2019年~2020年,广东省19家哨点医院采集到23例因美容仪器导致的伤害,其中八成以上是烧烫伤伤害。

此外,深圳市消委会主观体验测评结果显示,10款家用美容仪的瞬间提拉、二次清洁、温热导入效果均不如商家宣传的功效显著。

8月4日,李佳琦所在的美腕(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遭行政处罚,原因即是主播在推广初普stop vx美容仪时使用“坚持用了一个月,就相当于打了一次热玛吉”等用语,被监管部门认定为进行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家用美容仪市场待监管

“国内家用美容仪市场野蛮生长背后,除了企业缺乏规范意识,也存在着监管漏洞和盲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表示,监管部门需尽快消除监管盲区,铸造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

此前,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美容及其他器具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黄文秀也表示,应尽快把针对家用美容仪的强制性安全标准制定出来,设立一个技术门槛,让市场监管部门能够有依据进行抽查、监督。

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发布《射频美容类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指出,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关医疗器械含义的射频美容类产品,应按照医疗器械管理;根据风险程度,其管理类别应不低于Ⅱ类。在射频美容仪监管方面率先迈出一步。

信用荣成微信公众号
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微信公众号